欢迎来到安徽晨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,我们竭诚为您服务!

主页 > 新闻中心 >

这些文物里看古人如何“打假”防伪

时间:2025-08-15 08:46:57 来源:671

  今天是打假“3·15”,在没有“3·15”的文物伪古代,人们对产品质量的古人保护同样严格。在南京市博物总馆,何防就有不少文物展现了古人是打假如何“打假”防伪,保障商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的文物伪。

  打击“缺斤短两”自古以来就是古人大家关注的重点。《秦律十八种》记载,何防“为器同物者,打假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。文物伪”“有买及买(卖)殴也,古人各婴其贾。何防小物不能各一钱者,打假勿婴。文物伪”秦统一六国后,古人将统一度量衡推行到全国,大家的买卖交换开始有了统一的标准,而且要求单价一个小钱以上的物品都需标明价格。在南京市博物总馆就收藏有战国时代六枚一套的环形铜砝码。专家介绍,在古代砝码又被称为“铜环权”,它专为与天平配合使用而设计,说明当时已具备了十分精确的测量标准。

  “商标”是用以识别和区分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标志,是消费者购买选择的重要参考。中国古代的铜镜上就出现了各类“商标”。南京江宁区博物馆馆藏的“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”铭文铜镜就是一个典型。这面铜镜六出葵花形,小圆钮,素缘。铭文中的“照子”即镜子。宋代为避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名讳,改镜子为照子。这面铜镜说明是湖州当地“石家”出品。这种标有私家姓氏和店铺所在地的做法,不仅说明宋代湖州是生产铜镜的产地之一,也说明宋代铜镜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。

  《礼记》有云,“物勒工名,以考其诚。”这一制度要求工匠在器物上刻写姓名、籍贯等信息,既体现工匠对质量的承诺,也便于官方对产品质量溯源追责。从秦代的青铜戈到南京的明城砖,这些都是古代器物上“物勒工名”的典型案例。

 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

Copyright © 2002-2017 安徽晨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友情链接: 滇黔桂消费维权联盟成立 开启跨区域维权新篇章  滇黔桂消费维权联盟提示:春节旅游警惕各类消费陷阱  代号“陇原砺剑·2023”,三一利刃出鞘!  创新的力量  中消协数字消费教育基地在深圳揭牌  解决售后服务难题 天津两家消费维权工作站揭牌成立  提前谋划荔枝营销!茂名古树荔枝溯源和品牌提升活动顺利举行  我院黄进教授当选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工程师分会副会长  深圳发布旅游服务消费评价指数排行榜 深旅国际、港澳国旅得分最低  作业现场的数字孪生 I 晋工车管家帮你实现